中医角度“看”肝病,中医对肝病的辨证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中医 肝郁气滞 中医角度“看”肝病,中医对肝病的辨证

中医角度“看”肝病,中医对肝病的辨证

2023-11-29 18:1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原标题:中医角度“看”肝病,中医对肝病的辨证

中医角度“看”肝病

毒邪深伏于肝,日久伤肝血,损肝阴,热邪亦可伤阴,或病人素为阴虚体质,可见肝肾阴虚;肝炎偏于湿者,湿邪易伤阳气,湿毒壅塞脾土,滞肝气,损中阳,日久可见脾肾阳虚,另外阳虚体质病人发病或者疾病前期大量用清热解毒药伤阳,亦可见脾肾阳虚。

正虚邪恋,故见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。湿热久居或肝郁气滞,气血运行受阻,加上热邪灼伤津血,势必导致瘀血内停,形成肝硬化等不良后果。

太乙堂中医专家梁世界指出:治疗时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,不同证型对症下药,但注意的是,疫毒,正虚,血瘀贯穿疾病始终,不可忽视。

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独具优势,肝脏疾病就是其中之一。

慢性肝病以正气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,通过疏肝理气、清利肝胆湿热、补气活血、滋补肝肾等治法,极大地改善临床症状,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。

中医理论认为,肝病是疫毒侵入人体,湿热留恋不去,出现气滞血瘀和气血不足等症状,引起肝脏微循环障碍,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,通过中医扶正活血化瘀可较好改善微循环障碍。

中医对肝病的辨证

01、肝胆湿热

右胁胀满,心烦口苦,目睛发黄,小便短赤,大便粘腻臭秽,舌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用药多选茵陈蒿,龙胆草,栀子等。

02、肝郁脾虚

胁肋胀满不舒,情绪波动加重,善太息,乏力,食少纳呆,腹胀便溏,舌淡苔白腻,脉弦弱或沉缓。用药多选柴胡,陈皮,白术,茯苓等。

03、肝肾阴虚

胁痛隐隐,双目干涩,低热盗汗,咽干口苦,头晕耳鸣,腰腿酸软,舌红苔薄,脉弦细数。用药多选女贞子,旱莲草,枸杞等。

展开全文

04、肝肾阴虚

胁肋隐痛,腹部胀满,口淡无味,乏力喜卧,肢冷畏寒,性功能低下,舌淡胖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用药多选黄芪,蜂房,肉桂等。

05、肝肾阴虚

胁痛夜重,拒按,胁下有时可触及癥块,面色晦暗,舌暗或有瘀斑,脉涩。用药多选三七,鳖甲,丹参等。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“怒伤肝”“喜伤心”“思伤脾”“忧伤肺”“恐伤肾”。意思是指,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,剧烈的情志波动能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,而心情舒畅,精神愉悦则气机舒畅,气血和平,有利于恢复健康。

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有介绍湿热疫毒、积聚(肝硬化、脾大、肝癌)、水气病(常说的肝腹水)治疗的专篇历代中医大家也在不断完善的治疗方法,由于肝病慢性进展、毒邪深居、伤及正气,非攻不克,所以在治疗上以扶正归元 、固本求源为主。‍

“中医讲用药如用兵,中医治疗慢性肝炎不是某个单纯的作用与某个单纯的靶点,中医讲究君臣配伍,整体布局。”

从慢性肝炎整个发病过程来看,早期要以祛邪为主,到了中期清热化湿比较多,后期则一般扶正较多。中医讲的是辨证论治,要根据病人病情的演变具体情况来辨证施治,这实际上就是中医的用药思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